■本报记者温才妃
3月的一个晚上,福州大学“真人图书馆”活动迎来了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卢彬老师。
听说卢彬开讲了,学生们纷纷奔走相告。原本打算二三十人围坐的“真人图书馆”活动,“被迫”搬到了图书馆的报告厅。300多人的报告厅就连走廊、地板、门口都坐满了人。直到图书馆临近闭馆,学生们还没有结束的意思。卢彬只好将讲堂搬到了图书馆外的草坪。
在大学生心目中,早已对马列教研室的教师形成了课程枯燥、爱说教的印象。这位制造“空前盛况”的卢彬,究竟有何魅力,不仅能一洗学生的刻板印象,还让他们如痴如醉地追随呢?
得好评的“名捕”
学生总是有这样的请求:“老师,你给我推荐几本书吧?”考虑到每个人情况不同,学生也未必会看,卢彬一般不做推荐。
有一次,拗不过一位学生再三请求,卢彬给他推荐了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传记。一个学期过后,该生找到卢彬,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卢彬当时心头一震,学生读完书后,巴不得社会动乱去当乱世英雄?“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明学生看书时没有整理出共性,上升到思维高度。”
“本科是一个人价值观逐渐修缮并完全确定的时期,光靠一门课来学习整个近现代知识是不太现实的,更多的时候要通过学史提升大家的思维,引导大家反思、总结,并将它用于现实。”在卢彬看来,这是大学近代史课程区别于中学的重要之处,“大学不应当帮中学补课”。
人人都知道要反帝反封建,但究竟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从何而来?苏联击落美国U-2飞机,仅仅靠的是一颗磁性螺丝钉吗?卢彬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串联相关历史事件,用目标反推动机,运用图表让学生明白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而想要听懂上述内容,学生课下不掌握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主张大学生对自己负责,想学的人欢迎来听,不想学的可以不来,但是错过了我的课堂通知、讲解以及学校点名,全部都得自己承担责任。”课上,卢彬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日子久了,学生反倒比在别的课堂规矩许多。
通常一个学校的“四大名捕”,总是让学生恨得牙痒痒。可同是“四大名捕”的卢彬,在网络上却能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即便这门课有人挂科了,也不忘在网上澄清不怪卢老师。
“行走的图书馆”
被学生称作“行走的图书馆”“在福大你不可不认识的老师”,看见学生制作的“真人图书馆”海报,卢彬吓了一跳,赶紧找到相关学生,学生反倒安慰他说:“保证没有一个人会有异议。”
卢彬擅长历史、文化,他在课堂上不用PPT、讲义,但基本上每讲都有板书逻辑;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听完都会迅速作答。“可能学生们认为我历史、社会热点、文化都懂一些才会有此评价,但跟大师相比愧受了。”
每学期的近代史课,他都会进行一次课堂讨论,不设主题、范围。“老师,反日游行打砸抢您怎么看?”“同学玩电脑到凌晨一两点怎么处理?”……学生们直接从座位上站起来提问,卢彬则会走到学生跟前,以便听得更清楚。关于反日游行他结合反帝情结加以阐释,关于人际关系他告诉学生“不好意思开口就忍着,想要解决就要拿出诚意……”“逼”着学生解决问题。
这种不设主题的讨论课,从未遭遇过冷场,“总是时间不够”。不冷场的“秘诀”就在于卢彬能够对学生的提问快速作答。学生的提问中不乏触及敏感的问题,而在卢彬看来,网络发达的今天,靠捂是捂不住的,“就怕学生不加判断全盘接受,并在网络上传播”。每个学期他都要为此准备一番。对于敏感问题的回答,卢彬有言在先,“课堂讨论老师也许没有把真相告诉你们,但是我保证绝不说假话”。
每次下课卢彬都会跟学生道谢,学生都会报以掌声作为结束。这点很让他很感动。
“我心中的好老师”
也许正是卢彬身上这股不藏着掖着的劲头,让很多学生能够与他坦诚相待。
卢彬表示,马列老师授课的宗旨之一就是跟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挂钩。这也是学生信任他的原因之一。“我了解一些学生有很多问题,苦于找不到老师解决;还有的学生特别内向,甚至连句话都不敢说。我在邮件中告诉他们的绝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想告诉他们在思维、价值观念上有什么问题。”
有一名家境贫寒、个子不高的男生阿贵,每天等着卢彬下课,想跟他学习如何提高思维。久而久之,卢彬和他成了朋友。操场上有人争吵,卢彬让他记录下来,过几天再让他拿出来反思为什么,当时所想、所做是对是错,该怎么说、怎么做等等。为了帮助阿贵克服自卑,卢彬还鼓励他争取去台湾当交换生。一年下来,身边的同学眼见着阿贵越来越有深度。
也有一些学生想跟卢彬学习,甚至要了他的联系方式,就是不敢联系卢彬,因为“卢老师的那双眼睛会把人看穿”。
“偷懒的我不教,怕我的也不教。有的学生不下重锤、猛药不行,给他戳穿了问题所在,他才会冷静地思考对错。”卢彬说。
正是由于对学生的诲人不倦,这位从教22年的老教师曾在学生无记名投票中高票当选“我心中的好老师”。在颁奖晚会上,校长亲手为卢彬戴上了大红花,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戴上大红花,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中国科学报》 (2014-09-18 第6版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