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①|融情共育 绘就民族教育新篇:福州大学“山海青禾•同心铸魂”实践队来到福建福安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7-12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优势,积极深化校际合作联建共建,共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路径,7月10日,福州大学“山海青禾•同心铸魂”实践队赴宁德市福安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溯源·铸魂:凝铸闽东信仰之光

活动在思想洗礼中拉开帷幕。师生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闽东之光教育基地,开启了一场追寻革命足迹、感悟精神伟力的初心之旅。在讲解员深情的叙述和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斑驳的历史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前,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闽东苏区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五个主题展区如历史长卷般展开,从“滴水穿石”的脱贫奇迹到“红旗不倒”的革命史诗,师生们缓步穿行于五个主题展区间,在肃穆的氛围中触摸历史脉搏,聆听革命先辈的铿锵足音,深切感悟闽东大地深厚的红色根脉与生生不息的奋斗力量。


见证·传承:守望校史育人初心

 带着从“闽东之光”教育基地汲取的精神养分,师生们移步至宁德市民族中学校史馆。这里,是另一部记录奋斗、见证融合、彰显初心的“活教材”。校史馆内,时光流淌,详实的史料图片与实物展陈,清晰勾勒出宁德市民族中学从1958年建校伊始,便深深扎根畲乡沃土的办学历程。师生们驻足细览,不仅了解了学校的发展成就,更深刻感受到这所民族特色学校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紧密结合,书写民族教育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华彩篇章。校史馆之行,让高校师生对民族教育的特殊使命和深厚底蕴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竞答·润心:思政课堂激扬青春力量

 在沉浸式感悟闽东精神根脉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将红色课堂延伸至宁德市民族中学教室。在陈炀和贺冰同学的精心组织下,一场以“学思想、促团结、传薪火”为主题的理论宣讲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竞答火热开启。师生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宁德实践故事为经,以畲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为纬,编织出别开生面的思政育人场景,竞答深度挖掘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与实践典范,让知识在互动中传递。从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脱贫理念,到“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再到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被转化为生动考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通过这种寓教于乐、情理交融的方式,成功将宏大的思想理论和深邃的价值观念,转化为青少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身边故事”和“趣味知识”,激发了宁德市民族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生根发芽。



 同心·共育:校际合作谱写育人新篇

 在宁德市民族中学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高校与宁德市民族中学教育工作者共聚一堂。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黄发友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党委书记林玉辉与宁德市民族中学校长陈锦华、副校长丁一及其退休教师代表围桌而坐,三方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民族教育创新、科普资源下沉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校与中学需突破资源壁垒,合力构建“思政引领+科学素养+民族文化”融合育人体系,为民族地区青少年成长注入时代动能。座谈尾声,黄发友教授代表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赠出福盘,当福盘的清鸣回荡在会场,协同育人的种子已深植闽东沃土,它将在红色基因浇灌下,绽放出民族教育的时代繁花。此次交流以“走进去”实现“融起来”,为高校赋能民族教育提供了实践范式。未来三方将依托共建平台,持续深化实践合作,让铸魂育人的种子在闽东热土结出更丰硕果实。

 此次福安之行,以红色溯源、校史见证、趣味竞答、校际座谈,搭建起立体育人桥梁。活动既厚植青少年民族认同,更促成“思政+科普+民族文化”融合育人共识。福盘清鸣间,校际共育的纽带已系,队员们表示,将带着收获与责任,助力民族教育发展,未来必将滋养民族教育新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