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学生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委学生会 > 正文

体验民俗生活百态,感悟人海共生智慧——福州大学“闽俗探海韵,青年续潮音”实践队赴泉州梧林村、蟳埔村调研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1-20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追寻领袖足迹,体悟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我院于寒假期间组织师生前往泉州梧林村、埔村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踏访梧林村落,承续华侨风骨

1月20日,实践队一行来到梧林传统村落参观学习。该村落原属泉州南邑二十五都,现属晋江新塘街道,背靠石鼓山,面朝梧桉溪,是闽南侨村的典型代表。

5366debf0ce3fc9bf4a51943dfbbe8e

一踏入村落,一栋独特的西式洋楼“朝东楼”便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据讲解员介绍,该楼是旅菲华侨蔡朝东在家乡建造的府邸,被当地村民称为“最美烂尾楼”。曾几何时,回故乡,起大厝,是每位闽南华侨的共同心愿。但是在国家存亡之际,蔡朝东毅然选择舍小我,为大我,将自己的一切都捐给了国家,而让朝东楼永远地处于“毛坯房”状态。这一段故事既让队员们体会到了梧林人爱国如家的赤子情怀,也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闽南华侨的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

接着,实践队来到五层厝探寻梧林建筑的独特魅力。队员们对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感到惊叹。五层厝融合了闽南传统建筑的元素与南洋风格的装饰,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侨民对对从燕尾脊的精妙设计到木雕、砖雕的细腻刻画,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工匠们的智慧和匠心独运。在当今时代的变迁中,五层厝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展示闽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29e0e85aa1c991e324f73981ce74c8b

沿着地图继续前行,实践队来到了梧林侨批馆。据讲解员介绍,“批”在闽南语中意为“信”,侨批便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书信往来。在侨批馆内,队员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的讲话,了解了晋江近代邮政发展史,在一封封侨批中感受着海外华侨的艰辛创业史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侨批是当今承续华侨风骨的重要载体。

46d6069be913903b6f350f3f5d4e0de

梧林村落的古厝与南洋风格建筑虽在身后渐远,可承载着华侨风骨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却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们的心中。华侨在海洋文化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他们将闽南文化带到了海外,闽南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语言等促进了闽南文化在南洋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将海外的文化、思想、技术等带回梧林村。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还影响了当地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等。华侨往返于海内外,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使梧林村成为闽南侨乡文化的典范,生动地展现了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踏访梧林村落,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村落的古朴,更感受到了华侨的独特风骨,激励着队员们在奋斗历程中凝聚力量。

寻觅埔印记,赓续海洋文明

在探访完梧林村后,实践队师生走进了泉州埔村,探寻簪花围与蚝壳厝的独特魅力,深入感受埔村深厚的海洋文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堵蚵壳如片片鱼鳞的蚝壳厝。蚝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的传统特色建筑,始建于宋末元初,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尤其是泉州埔村较为多见。经当地居民介绍,我们得知蚝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而是宋元时期远洋商船返航时带回的。但他们的先辈们能够因地制宜,将蚵壳用于建造房屋,不仅仅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见证了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辉煌历史和对外交流的繁荣。

埔村,头戴簪花围的埔女随处可见。簪花围是埔女的特有发饰,主要由发髻、花环和象牙笄三部分组成,相传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在妈祖诞辰、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及庆典上,埔女会头戴簪花围,以庄重、传统的形象参与,簪花围的艳丽色彩与热闹的节日庆典相得益彰。在春节即将来临之际,埔村的簪花更是有着别样寓意。队员们经当地村民介绍了解到,春节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祈福之时,当地村民会以簪花求好运,簪上牡丹,祈愿新一年富贵繁荣、平安顺遂;插上石榴花,盼望来年家庭人丁兴旺;女性还会簪上红康乃馨,既让自己明艳动人,也让节日氛围更欢快,尽显对春节的重视。簪花围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成为埔村独特的文化符号,传递着浓浓的乡情和对古老渔家文化民俗的尊重与传承。

簪花围的走红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以仙女阁这一家店铺为例,实践队队员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其店面规模、客流量、服饰款式等与前两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蓬勃发展。借此机会,队员们纷纷体验簪花围,感受这一古老传统的独特魅力。当五彩斑斓的鲜花在发间绽放,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埔女们在海边劳作、生活的场景,她们以鲜花簪首为饰,体现了物侯变化之美,彰显了埔村独有的地方风俗和海洋文化气息。

埔女以海为田,靠海为生,在长期的海洋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精神品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埔村的海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队员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了埔村的海洋文化,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努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践队队员们在泉州独有的古村落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无论是梧林村的朝东馆、侨批馆、五层厝,还是埔村的蚝壳厝、簪花围,都是历史的遗迹和文化的符号,更是青年践行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的生动教材。

据悉,实践队还将于121日至22日前往晋江博物馆、晋江经验馆、泉州初心教育学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地展开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