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句读经典”(之二)理论经典著作读书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3-10-31 浏览次数:

为深化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充分发挥“支部+社团”创新引领作用,2023年10月27日晚,“句读经典”(之二)理论经典著作读书会在我院成功举办。本场读书会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座教授(原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亚文教授为我们深入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团支部团员、福州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研习社成员共同参会。

左亚文教授开宗明义,指出自本场读书会始正式进入“句读”经典模式,即“字斟句酌”解读经典著作。本场读书会首先解读的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该文由三个笔记本的手稿组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见于第一个笔记本手稿的最后六页,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遭受的劳动异化的苦难处境,并对劳动异化的基本规定及其本质根源进行了深入探讨。左教授从篇章结构着手,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块内容归纳为三个主要部分,并分别为大家进行阐释。

首先,前五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左亚文教授请两位同学当场朗读原文,而后条分缕析解读出三个主要意思。一是国民经济学家看到了“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成反比等异化和不合理现象。二是国民经济学家把这一切不合理看作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存在,却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等异化和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左教授进一步指出了马克思对私有制产生的探讨,马克思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一方面人的生命为了本身的实现曾经需要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人的生命现在需要消灭私有财产。三是必须超越国民经济学,必须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采取批判的态度,而不能像国民经济学家一样对现实采取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态度。

其次,左亚文教授指出从第二个部分(6-55自然段)起马克思开始具体考察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左教授从劳动异化的第一个规定即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出发,为我们详细阐释了“异化”的具体表现,即“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接着左教授以宋代古诗《蚕妇》为例,指出蚕妇与其生产的产品(罗绮)的异化,为我们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异化的内涵要义。

最后,左亚文教授对马克思文中所指的“对象化”进行精辟解读。他指出,“对象化”这个范畴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借用来的,它并非认识论的范畴,而属于“人本学”的范畴。对象就是其作为本质的对象和作为对象的本质,是其内在本质的外在展示和确证。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主体的一面镜子,是“真正”的主体。而后左亚文教授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物的区别,他指出,人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因而是真正的对象性存在。“对象化”的这种人本属性集中表现在它以“人性”的眼睛去观照一切。针对学界存在的错误解读,左教授认为把“对象化”理解为“实践”是不甚准确的。马克思作为“改变世界”的革命家,其研究重心经历了从研究人到研究历史观认识论的转变,所以才有从研究人本学范畴的“对象化”到认识论范畴的“实践”的转变。因此,“对象化”与“实践”并非同义语。但二者亦有相同之处,“对象化”与“实践”的契合之处就在于它们都要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都要产生一种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产品。

读书会的最后环节是师生互动交流。蔡晓良教授、许瑞涛博士、赵林林博士以及陈衍亘、罗雯等同学就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师生在熟读精思、思想碰撞中消解了疑惑,增进了学识,深刻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的真理力量。本次读书会也进一步丰富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了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的学习实效,激发广大团员和青年学子不断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