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成功举办“孔子仁学的逻辑体系与《论语》 ‘为政篇’解读”交流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5-14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0日,我院在301会议室举办“孔子仁学的逻辑体系与《论语》‘为政篇’解读”交流会。会议特邀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座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左亚文教授与参会学生共同探讨孔子仁学思想及《论语》文本研究的相关问题。福州大学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福州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研习社、福州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成员及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团支部团员共同参会。

A3960

活动伊始,左亚文教授强调了“仁”是贯穿于论语中的核心,孔子构建了一个比较严整的仁学逻辑体系。在儒家思想中,“仁”是贯穿于道德世界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根本原则,“仁”与具体道德准则是体与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他进一步分析,“仁”之所以能成为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本源,是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人的本质本性。在儒家看来,万物是相通的,将“仁”推到终极,则万物都具有“仁”的特性,即合乎规则、规律的特性。左亚文教授表示,孔子仁学最基本的思想是“仁者爱人”,认为“仁者爱人”充分肯定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高度彰显了人的自由、自觉、自主的理性精神,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奠定了理论根基。

随后,左亚文教授带领与会成员全面学习《论语》“为政篇”。他先阐释了孔子“仁政德治”的思想,表示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建构一个具有礼仪等级秩序、实行仁政德治的和谐社会,其终极理想是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此基础上,他介绍了孔子“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主张,并解释孔子以此来论证德治的合法性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紧接着,他对孔子求学、敬业、修身的人生历程展开分析,认为其人生有三个特点:一是敏而好学有志向;二是深研义理终有成;三是与时俱进不懈怠。他号召在场师生学习继承孔子的学术思想和道德人格。左亚文教授还从孔子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出发,提出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会一无所成,只有开动脑筋、进行反思,才能探究问题的实质、把握发展的规律。

最后,左亚文教授对《论语》“为政篇”关于政治、修养、孝道、学习等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总结。他表示,历史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继承性和变革性的关系:一方面,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和连续性,因而人们不能割断历史,需要遵循历史规律,继承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另一方面,历史发展又呈现出阶段性和非连续性,因而人们又需要根据各个时代的变动,对其因革损益。因此,他认为《论语》中这些思想的基本原则具备超越时代的价值。

左亚文教授同与会师生围绕交流会内容展开热烈讨论。蔡晓良教授表示,左亚文教授对孔子思想的阐释意义重大,青年学子要把科研思维和人文素养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和实践中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对学生的学术发展和成长历程大有裨益。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林翠兰、陈衍亘、尤祖涛分别就如何写好科研论文、《论语》中的政治思想与仁学逻辑的关系、孔子仁学思想的社会历史性向左亚文教授提问。左亚文教授旁征博引、一一解答。本次交流会激发了广大学生进行儒学经典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在感悟国学内涵、开展文化实践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品味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