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福州大学“行走的思政课”第8讲在我院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泉州市永春县仙岭村顺利开展。本次课程主题为“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历史演变剖析”,由我院朱广琴副教授主讲,2025年福州大学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参加。

本次课程作为实践团队11月13日赴三明市尤溪县半山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调研的延伸与拓展,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与主要模式。朱广琴老师指出,每一阶段的制度安排均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课程中,朱老师通过对比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家庭经营模式下的粮食产量,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制度变迁的实际效果。她分析认为,80年代家庭经营下粮食产量跃升,除制度激励因素外,也与人民公社时期奠定的水利设施与农业基础密不可分,强调要客观评价不同历史阶段的贡献。

在进一步探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朱广琴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该制度在调动农民积极性、克服“搭便车”问题上成效显著,但对粮食增产的直接作用是否被高估?她以小岗村为例指出,家庭联产承包在解决温饱问题上作用突出,但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存在局限,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为乡镇企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释放了大量劳动力,从而在“农业之外”发挥了重要作用。朱老师总结提出,集体力量的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是推动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课程结束后,实践队在现场举行“福州大学2024-2025学年思政课‘实践之星’表彰大会”,对参加本次社会实践的思政课“实践之星”予以表彰,鼓励更多同学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服务社会。
本次“行走的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实地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理论、观察现实、思考问题,不仅深化了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