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与平时的课堂不一样,看不到学生的神情,也监督不了学生打盹,只能通过高频次的互动“抓住他们”。福州大学“开学第一课”在线思政课准时开上。
“有互动,学生才能打开耳朵,打开心扉”
2月17日,福州大学原定开学日。下午2点,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和机械学院131名学生准时在线,上起了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线思政课。
上课的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阮娟。一直以来,她在“00后”学生中人气颇高,“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才会有耳朵候场”的授课方式,让她的思政课每次都座无虚席。
原定教学计划,开学第一堂课教学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上去有些宏大的主题,阮娟通过分享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逆行者、平凡人案例,分析个体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相互影响,一个个小故事娓娓道来,给貌似枯燥的概念注入了一个个鲜活的注脚。
“23岁的武汉医生甘如意,4天3夜骑车、搭车,辗转300多公里,拼了命也要回到一线;武汉菜农秦师傅骑40公里三轮车,给医疗队送来24箱新鲜蔬菜……他们平时就是我们中的甲乙丙丁,却在关键时刻闪耀出夺目的光芒。听了他们的故事之后,你们还觉得核心价值观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吗?”
在阮娟提问后,弹幕上很快就闪现出几十条回答。随后布置的课堂小作业中,阮娟继续提问:“在这次防疫抗疫的实践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一只蝙蝠’夺走了无数人的健康,我体会到了和谐的含义。原来和谐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和动物的友好相处。”
“医护人员、建设火神山雷神山的施工人员、社区志愿者、火车司机,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敬业’和‘爱国’。”
课后,不到一个小时时间,近70名同学就提交了作业。
这些答案令阮娟欣慰。她觉得,在防疫抗疫的大课堂上,学生们获得了不一样的成长。
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阮娟曾做过一些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一些学生“过眼不过心”。
“解冻”概念,讲活课题,曾经让阮娟颇费思量。“这次举国上下的防疫抗疫实践,无意中成了最好的教材。”阮娟在备课日记里写道。
线上30分钟的一堂课,阮娟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的老师,筛选案例、准备文案就用了近一周的时间。“疫情之下,处于‘家门’到‘校门’闭环中的学生,怎样识别谣言?”“隐瞒行程致他人感染涉嫌危害公共安全有多严重?”……围绕这些议题,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备课内容,在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
“停课不停学,用好另类的课堂方式,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阮娟笑着说。
经过讨论和思考,阮娟最后选出的几个故事都指向对应的互动主题——爱国主义、职业精神、生命教育、规则意识。“有互动,有参与,学生才能打开耳朵,打开心扉。”阮娟开玩笑说,网络课与平时的课堂不一样,看不到学生的神情,也监督不了学生打盹,只能通过高频次的互动“抓住他们”。
虽然是疫情之下的“非常之举”,但是福州大学2016年就已开始试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尝试让课程教学从固定场所走向无限空间,从单向传递走向多维互动。阮娟是最早的一批实践者之一。在她的教学实践中,线上课堂主要安排教材内容,学生们可登录网络平台,通过观看录制视频完成课内知识积累。而线下课程则用于答疑互动,针对学生自学困惑再答疑或开展活动,由学生分享展示,充分调动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20-03-06/content_1246086.htm?div=-1
原文章链接:(福大新闻网:https://news.fzu.edu.cn/html/mtfd/2020/03/06/27a8b3b0-7551-4f2c-9948-5d985c55ec33.html)